发布时间:2022-10-16 18:05 作者:大兴安岭 来源:大兴安岭旅游网 热度:161℃
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火灾起火点。中国网记者张艳玲 摄
想起30年前5月6日大兴安岭的那场着了28天的大火,黑龙江省漠河县森林消防大队靠前布防中队副队长李东至今仍然心有余悸。
大兴安岭火灾亲历者:“黑色森林”令人恐怖
“当时,我才15岁,火势凶猛,再有8级大风助威,那火像会飞一样,隔着两个邻居家飞到我家,我母亲带领我们姐弟三人躲到离家几百米正在建的一所小学挖的2层楼高的地基内,躲了一夜才幸存下来。也有很多人躲在河边,把衣服弄湿了,或把湿棉被裹在身上求生。”李东在向中国网记者回忆那记忆犹新的一幕时,眼神中仍流露出恐惧。
大兴安岭五·六火灾纪念馆。中国网记者 张艳玲 摄
“太可怕了,那火苗比树还高,直接从河上飞过去了,有的大树被风连根拔起,高压线被大风扯断,天空中飞扬着板皮、棍棒、瓦片,浓烟遮天蔽日,整个县城一片火海。”漠河县古莲林场党委书记张春国向记者描述,“大火过后,大片焦土、断壁残垣和‘黑色森林’”令人恐怖。”
记者在漠河县大兴安岭五·六火灾纪念馆看到的官方数据显示,这场大火火场总面积1.7万平方公里,烧毁林地101万公顷,吞噬了西林吉、图强、阿木尔三个林业局,烧死211人,烧伤266人,让5万多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5亿余元,间接经济损失69.13亿元,破坏的生态环境难以估量。
大火无情人有情。大兴安岭着火后,全国各地捐款捐物支持大兴安岭地区过火的漠河县重建家园。
防火直升机上航拍的大兴安岭地区生态恢复图。中国网记者张艳玲 摄
大兴安岭生态恢复良好 但森林质量欠佳
今年是大兴安岭火灾30周年,中国网记者跟随国家林业局组织的媒体记者团来到大兴安岭漠河县回访大兴安岭防火成效和生态恢复情况。
记者走访发现,如今的漠河县再也不是30年前的那座恐怖县城,而是一栋栋规划整齐的欧式建筑,一条条宽阔的马路,漠河县在30年前的大火中重生。
据了解,大兴安岭每年都有火灾发生,人为火大幅下降,自然火多发。近五六年未发生大的火灾,主要是大兴安岭地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加大防火宣传力度,进山禁带火种,清明扫墓禁烧纸,增强火源管控;扑火反应迅速,加强瞭望预警,全区设置326处瞭望塔,及时发现火情,快速处理。防火期封山育林,减少人为活动。
大兴安岭地区森林防火队。中国网记者张艳玲摄
黑龙江漠河县县长姚占军说:“这场大火唤起了人们对防火的重视,大火过后,国家投入很多,地方领导也高度重视,成立防火办,在灭火技术设施、人员配备、大型装备等投入非常大,防火装备也越来越齐全。灭火器材更新快,灭火扑救能力越来越强。”
大兴安岭地区长势喜人的白桦林。中国网记者张艳玲 摄
大兴安岭地区防火办副主任赵晓刚感叹,与30年前相比,现在的防火灭火能力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年前,没有专业扑火队,仅有少量的护林队,也没有专业灭火工具,只有铁锹和一号工具。现在不同了,防灭火能力大幅提升,有瞭望塔、卫星监控、飞机巡护,今年入场的飞机达23架。还有武警森林部队和专业森林防火队员近8000人。”
当然,防火和资源保护投入还需增加。赵晓刚建议,森林防扑火人员年龄老化,后续不足,国家应考虑增强科技防火能力,包括使用飞机和卫星。同时地面设施投入、取水水源地建设要有长远规划,走精准扑火、科学扑火之路。
·END·
本文由 大兴安岭旅游网_旅游攻略_旅游景点_大兴安岭旅游局 授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